作者:趙淳、石宇洋、田海廷、刁帥子 經(jīng)管學院
指導教師:高峰 經(jīng)管學院
關鍵詞:家庭資本 教育資源 教育成就 海尼曼·洛克斯萊效應
摘要
海尼曼·洛克斯萊效應指出,在發(fā)展中國家,學校因素能比家庭因素更好地預測學生教育成就。但導致這一效應的原因暫無定論。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分類,文章提出了“主導性——輔助性”教育資源模型。本文使用中國教育追蹤調查2014年和2015年數(shù)據(jù)建構結構方程模型,從而證明了家庭資本購買的學校外教育資源對教育成就無明顯幫助。文章指出,單一的評價體系使得校外教育資源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獲取校外教育資源成為家庭尋求教育補償?shù)囊环N方法。這一機制有助于抑制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但可能導致教育競爭的低齡化。
研究背景與價值
社會再生產(chǎn)在教育方面表現(xiàn)為:在子女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會充分動用其家庭資本就教育資源的采買進行競爭,以求有助于子女取得更高的教育成就。海尼曼·洛克斯萊效應指出:在發(fā)達國家中,家庭資本可以直接對子女教育成就產(chǎn)生影響,且解釋力更強;而在發(fā)展中國家,學校教育對子女教育成就的解釋力更強。但在中國,簡單地套用現(xiàn)有教育模型將無法完全解讀社會教育現(xiàn)狀,因此學術界目前不能很好地解釋中國家庭資本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方式。由此,筆者進行了此研究。
該研究的價值在于系統(tǒng)地分析了教育資源的獲得學生的教育成就的影響和家庭資本在教育體制內進行社會再生產(chǎn)的過程,對理解我國社會現(xiàn)狀和政策制定都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研究結論
本文以教育資源為切入點,通過對其分類,提出了“主導性——輔助性”教育資源模型,并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2014年及2015年數(shù)據(jù)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進而發(fā)現(xiàn):家庭資本對教育最初階段的學校資源選擇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在進入學校之后無法進一步參與主導性教育資源(即高質量師資、對學生關注度等資源)的采買,從而證明了家庭資本購買的學校外教育資源對教育成就無明顯作用,論證了我國的一元化教育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早期已經(jīng)形成的個體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單一的評價體系使得校外教育資源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即家庭會在學校教育不足(客觀上或自認為)的時候去尋求校外教育資源。這一機制有助于抑制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但可能導致教育競爭的低齡化。由此,我們推測出中國學生的教育獲得機制(見圖2),也為海尼曼·洛克斯萊效應提供了一個中國解釋。
圖1 “主導性——輔助性”教育資源模型
圖2 中國的個體教育獲得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