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言心理學中起始掩蔽啟動(MOP)效應為背景,使用漢字詞為材料首次確認了MOP的語音性質,發(fā)現了漢字單字詞命名特有的字形位置效應:右部件啟動的效應量大于左部件,證明了漢語言語產生的最小單位是音位,并具有從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點。研究結果豐富了語言認知理論,對漢語言認知心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創(chuàng)造性地從漢字固有的音、形結構特點與熟練漢語言語者認知加工角度出發(fā)為漢字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本作品的研究背景是在拼音文字系統(tǒng)中發(fā)現的起始掩蔽啟動效應 (the masked onset priming effect,簡稱MOP效應)。該效應是在出聲閱讀任務中探討字母串如何進行音韻編碼而發(fā)現的詞首啟動效應量大于詞尾啟動的一種現象。目前,此領域研究幾乎全部針對印歐語言,如英語和荷蘭語。國內該效應的研究仍屬空白。 國外已有關于MOP效應的研究仍然存在著諸多爭論和不清晰之處。首先, MOP效應的本質是什么?它是一種語音效應?還是一種字形效應?還是二者兼而有之?由于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語音之間的對應關系比較透明, 人們不清楚究竟是語音還是字形對于單詞或圖片的命名產生了啟動效應。其次, MOP效應的產生機制如何?雙路徑框架下的反應競爭假說認為, MOP效應產生于對目標詞進行由形到音的序列加工的時段, 即產生于形-音轉化階段, 因而可以歸結為一種早期的語音效應;言語計劃理論則認為, MOP效應發(fā)生的時間點要晚于形-音轉化階段, 它發(fā)生在言語產生的語音編碼階段, 語音編碼是從左到右的序列加工過程, 包括從詞條提取到建構發(fā)音形式, 包括選擇音位、重音、音節(jié), 還有將要輸出的單元。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采用漢語拼音和漢字為材料, 探討在掩蔽啟動范式下語音、字形啟動的效果。本研究首次確認了MOP的語音性質,發(fā)現了漢字單字詞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應:右部件啟動的效應量大于左部件,證明了漢語言語產生的最小單位是音位,并具有從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點。研究結果豐富了語言認知理論,對漢語言認知心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創(chuàng)造性地從漢字固有的音、形結構特點與熟練漢語言語者認知加工角度出發(fā)為漢字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第十二屆“挑戰(zhàn)杯”作品 三等獎
“漢語言語產生中語音、字形啟動的位置效應”發(fā)表于2011年《心理學報》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