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氯胺酮對大鼠藍斑核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Fos蛋白表達的影響
- 小類:
- 生命科學
- 大類:
-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
- 簡介:
- 本研究為應用基礎研究。該研究采用整體動物行為學觀測和腦組織水平的分子生物學蛋白定量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檢測氯胺酮處理后運動行為、刻板行為的改變,以及藍斑核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兩腦區(qū)的關鍵蛋白Fos的表達改變。結果顯示氯胺酮組大鼠出現(xiàn)熱痛鎮(zhèn)痛和運動亢進、刻板行為,伴有LC和mPFC的Fos蛋白表達增加。結論為氯胺酮可...(查看更多)
- 詳細介紹:
- 氯胺酮是一種臨床常用的靜脈麻醉藥,也是被最為濫用的毒品之一(俗稱K粉),但至今其作用機理及中樞定位仍未有定論。既往關于氯胺酮中樞作用部位的研究多集中在丘腦、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tǒng)等部位,在LC和mPFC等方面的研究較少,但大量研究證實LC和mPFC與疼痛的情緒成分調(diào)制有關。而又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氯胺酮的鎮(zhèn)...(查看更多)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檢測氯胺酮對大鼠熱痛閾值和行為學及藍斑核(LC)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mPFC)處Fos蛋白表達的影響。 基本思路:氯胺酮組腹腔注射氯胺酮注射液100mg/kg,對照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觀測大鼠用藥120min內(nèi)的行為學變化和第120min時的熱痛閾值;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檢測用藥第120min時LC和mPFC腦區(qū)Fos蛋白的表達水平。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我們在仔細查閱大量國內(nèi)外文獻基礎上,經(jīng)過認真預實驗后立題。課題被立為濰坊醫(yī)學院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編號KX2009012)。該研究采用整體動物行為學觀測和腦組織水平的分子生物學蛋白定量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檢測氯胺酮處理后運動行為、刻板行為的改變,以及關鍵蛋白Fos的表達改變,在國...(查看更多)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我們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大劑量氯胺酮(100mg/kg)后第120min時大鼠的熱痛閾值明顯升高,伴有運動亢進、刻板行為,同時還發(fā)現(xiàn)LC和mPFC處Fos蛋白的表達明顯增多。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氯胺酮的特殊藥理學效應,同時為氯胺酮作用的中樞定位研究提供一定的線索,為進一步研發(fā)特異性更好的全麻藥物積累實驗資料。
學術論文摘要
- 摘要 目的 檢測氯胺酮對大鼠藍斑核(locus coeruleus,LC)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處Fos蛋白表達的影響。 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4組(n=6):對照1組、2組(C1組、C2組),氯胺酮1組、2組(K1組、K2組),分別腹腔注射生理鹽水,氯胺酮100mg...(查看更多)
獲獎情況
- 論文《氯胺酮對大鼠藍斑核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Fos蛋白表達的影響》已投稿至《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復審中。
鑒定結果
- 該課題通過了濰坊醫(yī)學院專家的鑒定,被立為濰坊醫(yī)學院2009年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編號KX2009012)
參考文獻
- 1.諸葛啟釧,主譯.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0-79,119~124). 2.張健,陳萍.氯胺酮中樞藥理作用的定位研究.醫(yī)學綜述,2003,9(9):576~577. 3.Lehner M, Taracha E, Skorzewska A, et al. Sensitivity ...(查看更多)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氯胺酮是一種臨床常用的靜脈麻醉藥,具有鎮(zhèn)痛效果好,對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抑制輕,亞麻醉量有強效鎮(zhèn)痛效應等優(yōu)點,但是它產(chǎn)生的精神副作用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氯胺酮因其復雜的作用機制使研究者們始終對它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雖然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電生理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氯胺酮的中樞作用機制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