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村莊民主治理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農村改革一直是我國改革的重點難點,農村的治理結構亦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點之一。在此背景下,新農村理事會應運而生,作為村莊治理中的創(chuàng)新范例,新農村理事會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實現民主治村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本文詳細介紹了新農村理事會的發(fā)展歷程、運作方式及其取得的成效,同時對其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以期促進新農村理事會的健康發(fā)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 詳細介紹: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面對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農業(yè)是一次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對農村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是一種美好的時代福音。 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長期以來實行“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民”的傳統村級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宣傳、組織、發(fā)動群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減弱,已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一事一議”中經常遇到“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局面,逐漸顯現出諸多的弊端,新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本課題“村莊民主治理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詳細剖析了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新型農村治理組織——新農村理事會。 新農村理事會是以農民為主體,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群策群力,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建設、自我監(jiān)督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本課題在新農村理事會的發(fā)展歷程、運作方式以及取得成效等方面,分析了這種農村治理新模式的產生與發(fā)展,同時通過調研,也發(fā)現了新農村理事會在當前運行中現存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課題特別結合大學生自身實際,論述了如何發(fā)揮大學生群體的優(yōu)勢,學以致用、學用相長,促進新農村理事會的發(fā)展,為實現新農村建設做出大學生應有的貢獻。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撰寫目的:本調研小組通過走訪調查新農村理事會,了解新農村理事會帶給村莊的變化以及治理村莊的有效方法,也觸發(fā)了本組對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這一特殊組織機構的思考。 基本思路:從農民切身利益等方面了解在新農村理事會領導下,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變化等情況。從新農村理事會的性質、職責和程序三方面探查,了解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的概念,認識其本質,并分析思考其現存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作品反映了在新農村建設下村莊民主治理的重要制度,調查在新農村理事會這個新型組織的帶領下,新農村的改變,以及對新農村理事會的優(yōu)缺點進行思考。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也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狀況下,對新農村理事會這一新型組織進行詳盡的研究是意義非凡的。 以新農村理事會這一農村民間組織為研究中心,深入調查,理論結合實踐,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當前“新農村建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也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當前“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舉行的時刻,我組隊新農村理事會這一創(chuàng)新組織的詳細研究,能夠對其進行宣傳,并且對其現存問題進行探討研究以提出建議和意見,以起到全面完善新農村理事會職能的作用,并對現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品摘要
-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縱深推進,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目標的提出,農村長期以來實行的“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民”的傳統村級管理體制已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其宣傳、組織、發(fā)動群眾的作用難發(fā)揮,在“一事一議”中經常遇到“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局面,逐漸顯現出諸多的弊端。同時,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必須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必須找到科學有效的組織形式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村莊民主治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農村理事會也因此應運而生。 由農民成立的理事會組織作為村莊民主治理領域的新鮮事物其出現既有行政引導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農民在參與管理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的一種自發(fā)要求。新農村理事會這一組織的建立,是現有鄉(xiāng)村治理制度的變遷,是鄉(xiāng)村民主治理制度的重要創(chuàng)新,它大大降低了集體合作的成本,減輕了農村事務對政府工作的壓力,增進了合作體的利益,增強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為充分發(fā)揮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這一新興組織的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機制、健全制度、規(guī)范運作,探索和建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運行的長效機制。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郭亮,《新農村建設中的村級治理體制變革》,《三農中國》,國公網,。 2.李勇華,《新農村理事會:我國村莊治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探索》,2007年版第二期。 3.項城,《“六小”管理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周口農業(yè),2008年版。 4.賀愛琳,《構建和諧吉安新農村》,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5.胡剛,《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由兩地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引發(fā)的思考》,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13期。 6.何久武、彭霞,《發(fā)揮理事會作用 助推新農村建設》,《新余高專學報》,2007年05期。
調查方式
- 走訪 、現場采訪、個別交談、親臨實踐、 文件、自發(fā)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將韓國的農村建設情況與我國對比,我們發(fā)現在農村建設中有許多共同點。政府組織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必須明確公共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的職能定位,雙方在其職責范圍內密切協作,才能共同推進農村建設。 韓國將農村分成基礎村、自主村和自立村,只對后兩種給予獎勵和補助,這是一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獎勤罰懶”的激勵機制。韓國新村運動中走的彎路之一,就是重蹈中國“大躍進”時期的覆轍,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市場化導向。 在傳統中國的村莊治理中,民間組織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自1980年代以來,隨著鄉(xiāng)村社會自主性的增強,各種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民間組織得以重新產生或復興,并逐漸成為村莊治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因此,將民間組織納入到村莊治理研究中,無疑有助于更為全面地透視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村莊政治。 民間組織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對此,學界尚缺乏一致認同的概念。有學者將民間組織在形式上與國外的“非政府組織”掛鉤,并認為它是一種非政府的、非營利的、非黨派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質的,致力于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社會組織。 《論村莊治理中的民間組織——以浙江先鋒村為個案》以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個小村莊為例,主要談及其村中四個民間組織與村莊治理的關系與影響,其重心偏向于民間組織。而本小組文章以新農村理事會這一民間組織為引,概述村莊治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該文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思考,例如民間組織給村莊治理帶來的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 在先鋒村中,民間組織參與村莊事物并沒有提升村莊治理的民主化程度,該村村兩委主要領導頻繁變動,村莊經常失去權力主軸,并且由于權勢集團對村莊治理制度性的破壞,使村莊治理處于無序之中在此背景下,作為村莊治理重要力量的民間組織,它們通過各自擁有的資源,實現著對村莊事務的參與,但這種參與主要是非制度化的,嚴重后果無可避免。這也正好印證了我們的觀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為充分發(fā)揮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這一新興組織的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機制、健全制度、規(guī)范運作,探索和建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運行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論村莊治理中的民間組織——以浙江先鋒村為個案》 由3edu教育網提供 《國外新農村建設模式對比及其啟示》陶愛祥,先驅論壇 2010年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