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汶川地震危機應對中宗教力量作用發(fā)揮的調查與分析——從社會參與的角度
- 小類:
- 管理
- 簡介:
- 當前關于我國災難危機應對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對民間力量中的宗教力量危機應對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對于宗教作用的研究多是由社會學、哲學、宗教學來完成的,占絕對多數的論文是對宗教救災行為的簡單報告性地羅列,缺乏對其行為深層性地分析。從成熟公民社會地區(qū)的救災經驗看,宗教力量救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本文選擇宗教力量救災進行研究彌補了當下危機應對熱點問題中,對作為社會參與力量之一的宗教關注的缺失。
- 詳細介紹:
- 當代,隨著世界不斷向前發(fā)展,各國面臨紛繁復雜的危機與挑戰(zhàn)。無論是自然災害的沖擊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各類沖突,危機應對成為各領域、各組織、各國家的重大任務之一。在危機應對、危機管理研究與實踐中,主要世界趨勢是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為互補協調的綜合型應對體系??v觀各國,現行危機應對成效較好并具有可持續(xù)性、良性發(fā)展的國家皆為公民社會較為成熟,各社會力量廣泛積極主動有效參與的國家,從另一側面看也是其公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運轉成熟的體現。縱觀世界,發(fā)揮各類社會力量完成危機應對綜合體系是各國的必然選擇和必行之路。在我國,作為社會參與力量之一的宗教力量在汶川地震救災中嶄露頭角,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作用,其危機應對潛力的發(fā)揮是必然趨勢和不可阻擋的。作為一個新事物,宗教力量并未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本文希望通過實地調研對危機應對中的宗教力量進行剖析,真實展現我國宗教進行公共應急的現狀及問題,吸引各界對該力量的關注,促進其更好地發(fā)揮特殊作用。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公共危機應對中的社會參與及其機制建設是危機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我國危機應對中社會參與明顯不足。本文以汶川地震為個案,以實地調研為基礎,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從公共管理理論的角度,系統分析汶川地震危機應對中宗教力量參與的現狀、特點、作用、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等,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育和促進宗教力量作用發(fā)揮的思考和對策,以期更好地推進社會參與機制的完善。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獨特的視角,通過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首次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系統分析汶川地震危機應對中宗教力量參與的各種障礙性因素及其基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宗教力量進行危機應對的相關建議,并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針對信教群體中不同層次人群的具體救災行為方式策略,以發(fā)掘參與潛能,擴大參與基礎,推動不同社會參與主體的有機銜接與融合。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宗教救災力量作為在汶川地震中嶄露頭角的新興事物,無論社會對其是否接受或是質疑,在當下從公共管理的角度,政府都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并進行引導防止其因無序而混亂的狀態(tài)出現?,F階段我國危機應對中是以政府力量為主,但從時間上講政府力量救災并不能覆蓋危機應對的整個過程,空間上講也不能覆蓋各個區(qū)域,所以需要公民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對宗教救災力量的培育和引導有利于社會綜合危機應對體系的建立,更利于統戰(zhàn)和團結。
作品摘要
-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災難危機應對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還沒有關于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全社會綜合性災難應對管理系統的深入研究,其中更缺乏對民間力量的重視,而民間力量中對我國宗教危機應對研究更是屈指可數。目前,對于宗教作用的研究大多是由社會學、哲學、宗教學來完成的,占絕對多數的論文是對宗教救災行為的簡單報告性地羅列,描述其救災功績,缺乏對其行為深層性地分析。本文將宗教力量應對災難危機的行為作用研究納入公共管理學研究范疇,是公共管理學以實踐為導向、綜合性地研究現實問題的學科優(yōu)勢,拓寬學科研究視野。以這次汶川地震中宗教力量的實證研究為契機,嘗試著將宗教作為社會力量不可或缺部分應對災難危機,并運用管理學原理、組織理論及相關救災行為活動分析對宗教救災進行研究,討論其救災活動與其他社會救災力量的區(qū)別和突出特點,以及全社會對于宗教救災、宗教危機應對力量的心理認可度、接受程度。與成熟宗教救災組織進行對比,發(fā)現當前我國宗教力量自身優(yōu)劣、作用發(fā)揮問題及相關影響因素。最后從宏觀和微觀上對培育和促進宗教力量應對災難危機提出有效性建議和措施。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臺]蔡志鴻:“多一點公民社會,少一點激情眼淚——從《災害管理學:地震篇》一書談官民協力之應急管理”[Z].載于《中國非營利評論》。 2、秦倩:宗教公益信托:宗教組織進入社會服務領域的新模式[Z],載于《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2期。 3、“佛教在行動”,來源:埃德蒙頓華人社區(qū) 。 4、紅十字、紅新月運動及非政府組織災難救援行動準則(The Code of Conduct for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Movement and NGOs in Disaster Relief ) 5、黃劍波:“福利慈善、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論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參與需要和可能”[J]. 《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6、劉澎:《當代美國宗教》[M].社科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調查方式
- 實地訪談法 問卷調查法:深入汶川地震重災區(qū)北川縣擂鼓鎮(zhèn)及安縣地區(qū)進行實地訪問,發(fā)放調查問卷,深入災區(qū)群眾,走訪當地民族宗教事務局,并到北川縣擂鼓鎮(zhèn)圓通寺、綿陽市安縣飛鳴禪院,與兩寺廟主持進行對話訪談。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當前關于我國災難危機應對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對民間力量中的宗教力量危機應對研究基本處于空白,而對于宗教作用的研究大多是由社會學、哲學、宗教學來完成的,占絕對多數的論文是對宗教救災行為的簡單報告性地羅列,描述其救災功績,缺乏對其行為深層性地分析。從成熟公民社會地區(qū)的救災經驗看,宗教力量救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本文選擇宗教力量救災進行研究彌補了當下危機應對熱點問題中,對作為社會參與力量之一的宗教關注的缺失。 目前,中國大陸對于宗教救災的關注和研究基本上沒有積累,而在臺灣地區(qū),對于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等宗教救災組織的研究頗為豐富,特別是在臺灣8?8水災后,臺灣當局確立了與三大宗教組織共同救災的方略,至此之后臺灣地區(qū)對于宗教組織的救災結構、方略、模式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美國,關于基督教救世軍的研究有一定歷史積累,但多從社會學、宗教學的角度。從世界范圍來看,宗教問題一直是熱點問題,而近期,特別是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事故后,危機應對也是重點關注問題。兩者結合,對于危機應對中的宗教力量也成為世界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