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情況的調查報告——以北京某高校為例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與國家政治的繁榮昌盛,社會和諧息息相關。本文通過選擇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某所高校本科生這個群體為對象,采用文獻研究、個案分析、訪談等方法結合的形式,來探討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和形式,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夠促進大學生的政治參與,促進國家民主政治的推進。
- 詳細介紹:
- 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了文獻法、個案研究法、訪談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在報告思路上,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原因的思路,力求科學地分析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 在報告內容上,嚴格按照調查報告的書寫格式,分為了摘要、關鍵字、調查報告概述、調查現象分析、結論與建議等部分。尤其考慮到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還特別將網絡政治參與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加以說明。 同時在寫作報告的過程中不僅參考了以往研究的成果,還注重本身調查問卷的數據,并且以調查數據作為對報告內容的支撐,顯得報告內容說服力極強。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為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提供思想和途徑方面的指導,尤其引導網絡時代大學生合理積極地參與政治。 思路: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原因,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描述調查概況(樣本數量及構成特征)→政治參與概念界定→全方位分析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政治參與現狀→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原因探析(宏微觀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大學生政治參與建議與對策→探究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相關對策與建議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科學性: 以自填式問卷結合訪談進行,程序科學;運用國際通用的統(tǒng)計分析工具SPSS、Excel軟件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多種研究方法結合。 先進性和獨特之處: 對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政治參與現狀實證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結合北非中東局勢動蕩的狀況和網絡政治發(fā)展現狀,研究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提出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建議;縮小研究對象,從大學生群體出發(fā),全方位調查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現狀。
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 對學生: 通過有效的可靠的數據了解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政治參與的思想狀況、途徑狀況及發(fā)展趨勢,有助于樹立正確政治參與觀,通過合法途徑參與政治。推而廣之,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也有指導意義。 對當政者: 能夠掌握到北京某高校本科生參與政治一手資料、把握某高校本科生政治參與特點,進而有針對性地從宏微觀角度制定相應的措施保證更廣大的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高大學生參政議政的意識,促進國家民主化進程。
作品摘要
- 大學生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成為政治參與主力軍,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2011年北非中東多國局勢的動蕩中,我們看到了大學生政治參與對國家政權改變的巨大影響。因此研究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對于國家政權的鞏固和完善以及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參與整體上呈現積極理性的特點,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準確把握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狀況,為相關部門加強對學生政治參與行為的引導提供數據和理論,筆者對北京某高校本科生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調查方法和程序相對科學、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通過調查研究反映出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政治參與呈現的新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政治參與影響因素進行了簡單地探索分析。 當今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參與的渠道,網絡政治參與成為大學生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新形式。文章最后還總結北京某高校本科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和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正負面影響,最后探索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在隊員的辛勤努力和評委的公正評審下,該作品曾在2010年12月榮獲由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主辦,共青團北京郵電大學委員會、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會承辦的北京郵電大學“創(chuàng)新獎”人文社會科學類論文系列“三等獎”,并獲得榮譽證書。是為數不多的低年級本科生獲獎作品,受評委贊賞。
參考文獻
- [1]許浩.大學生政治參與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6(9). [2]申佳鑫.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引導對策[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3]劉文富.網絡政治一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李娟,李尚敏.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研究綜述[J],網絡財富?理論探討,2008(7). [5]王文龍,馬文彬.新形勢下大學生入黨動機多樣化分析[J].高教高職研究,2009(8). [6]高旭.關于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8). [7]何學華,胡小波等.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8]宋爭輝.論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J].河南社會科學,2007(6). [9]曹雅麗.網絡時代的中國青年政治參與[J].中國青年,2001(6). [10]劉曉蘇.論互聯網對政治參與的積極影響:成本——收益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2(4).
調查方式
- 走訪 問卷 個別交談 書報刊物 統(tǒng)計報表 自發(fā) 1廣泛的文獻收集和分析 2問卷調查法 發(fā)放問卷,數據收集,科學分析。 3個案訪談法 隨機抽樣,深度訪談 4比較分析法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總的來說,國內外對相同課題的研究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定義:武月鋒總結了國內學者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定義,發(fā)現學者們在大學生政治參與概念上客體、性質、本質(行為與意識)的分歧,并提出了厘清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概念應堅持的幾個基本原則。 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有的學者從某類現狀出發(fā),做比較深入的闡述:如胡麗偉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做了詳細研究;有的學者選取幾個角度進行研究,如王思濤、張超二人從態(tài)度、行為、認知三個方面研究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還有的學者,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如亨廷頓、道格拉斯等人就開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于大學生的研究,從課程設置、法制教育、心理研究等方面體現對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的重視。在國內,孫麗芳,齊尚曉對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客觀影響因素(包括就業(yè)形勢、不完善的政治制度、非主導型政治文化弱化、家庭政治信息交流環(huán)節(jié)等)進行了初步探析 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狀況的評價:多數的學者認為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發(fā)展形勢很好。但仍有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態(tài)度冷漠、行為不端。如羅志在其文中表示大學生入黨積極性不高。尉德芳引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近萬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受調查者普遍對國內外政治事件不關心。 對大學生政治參與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方面的比較研究:其中吳魯平教授對大學生中的普通學生和黨員干部的政治心態(tài)進行了比較研究;學者田科武則對20實際幾個重大的歷史階段知識青年的政治參與進行了對比研究。龔衍財、張春明對80后和90后的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進行了對比分析。尤其幾年來網絡興起,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網絡影響下的政治參與。趙雪芬、王洪順的《網絡發(fā)展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帶來的挑戰(zhàn)及對策》是比較早的研究作品。 總結國內外,尤其是國內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研究文獻,可以發(fā)現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 學者們比較重視理論方面的研究,實證的數據相對不足,而且越是級別高的學者越缺少數據的支持;相反學生群體開展的調查研究往往更偏愛引用調查數據。 第二、 網絡對政治參與影響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是以后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和趨勢。 第三、 研究時選取的樣本量比較有限,樣本范圍小。一般是某所或某幾所高校。 第四、 從宏觀方面開展的研究比較多,選取其中一點作為研究的課題數量少,即使有少量作品內容研究具體內容但也不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