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大眾傳媒在農村中的使用現(xiàn)狀及其影響的調查報告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隨著農民對大眾媒體日常接觸頻度的提高,大眾傳媒對農民的消費行為、社會交往行為及維權意識、溝通意識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農民開始有選擇地獲取媒體提供的信息。同時,對媒體種類及內容產生了不同的需求。 筆者通過了解大眾傳媒在農村中的使用現(xiàn)狀,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反映大眾傳媒在農村文化生活以及農民意識行為上產生的影響。
- 詳細介紹:
- 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頒布實施,大眾媒體基礎設施在農村中的普及率逐漸提高。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以及手機、電腦網絡等新興大眾媒體在農村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筆者開展本次調查的目的是通過了解大眾傳媒在農村中的使用現(xiàn)狀:即農民會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手機及電腦網絡等大眾傳媒工具中選擇什么方式獲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及其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反映大眾傳媒在農村文化生活以及農民意識行為上產生的影響。 筆者通過走訪與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大眾傳媒在農村的使用現(xiàn)狀展開較大范圍的調查。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下列結論: 1、以電視為主的傳統(tǒng)媒體仍是農村中的主流媒體。 普及率較高的傳統(tǒng)媒體在農村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中電視作為農民了解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重要途徑被關注度高達75%。農村受眾看電視的平均時間較長,對娛樂類和新聞類的節(jié)目較為關注。 2、新興媒體在農村中使用率較低 在農村,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農民接觸手機及電腦網絡的頻度很低,選擇使用新興媒體獲取信息的人群十分有限。 3、大眾媒體在農民意識及行為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具有普遍及時、內容豐富、更新快速的特點對農村受眾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隨著農民對大眾媒體日常接觸頻度的提高,大眾傳媒的教育、娛樂功能對農民的消費行為、社會交往行為及溝通意識、維權意識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農村受眾開始根據(jù)自己不同的需求和興趣選擇節(jié)目和獲取信息。 分析現(xiàn)狀后,筆者根據(jù)大眾媒體在農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關建議。促進媒體與政府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監(jiān)督共同提升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筆者希望通過調查農村受眾對各類媒體的接觸頻度來反映大眾傳媒對農村產生的影響。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利用圖表真實地反映大眾傳媒在農村中的使用結構,結合走訪獲得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并展現(xiàn)出農民對信息的需求。 第三部分中,筆者結合媒體使用的現(xiàn)狀說明大眾媒體在思想意識及行為習慣上對農民產生的影響。 最后,筆者根據(jù)報告反映出的一些問題給出了相關的建議,希望能給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本作品的結論是建立在真實的調查結果之上,通過問卷和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并使用SPSS及EXCEL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圖表繪制。 調查樣本特點:調查范圍廣,分別從六個省采樣;人群類別全,受調查者在性別、職業(yè)、年齡上分布合理;角度全面,涉及大眾媒體在農村的使用現(xiàn)狀及其在意識和行為兩大方面對農村受眾的影響。 筆者還針對農村受眾對大眾傳媒宣傳商品的信任度、媒體維權意識等國內學者研究較少的內容進行了調查。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首先,筆者專門針對媒體播放的節(jié)目是否滿足農村受眾的需求展開了專門的調查,作品的調查結果對各級媒體都具有參考價值,為媒體調整節(jié)目制作的內容,完善各類節(jié)目的播出時間提供一份真實的參考資料。其次,了解了農村的真實情況,對政府進一步推進惠農政策的實施有重要的意義。
作品摘要
- 大眾傳媒作為農村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對其在農村中的使用現(xiàn)狀和產生影響的調查在促進農村社會發(fā)展方面有重要的意義。該報告通過實地調查,全面的了解了大眾傳媒在農村中的使用現(xiàn)狀及其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反映大眾傳媒在農村文化生活以及農民意識行為上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分析,筆者給出了對相關部門的意見,擴大媒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影響,改善媒體目前存在的問題。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無
參考文獻
- [1].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國電視受眾研究2001 概觀》, 第102 - 103 頁 [2].方曉紅,關于江蘇農村大眾媒介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新聞與傳播評論》 2001年00期 [3].曾素萍.當代電視雜志(J) 北京,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 2005.52-53 注意是2005年第2期 [4].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與重建 [5].黃鳴剛,經濟因素還是文化差異--對農電視節(jié)目稀缺現(xiàn)象的深層思考,《當代傳播》, 2005年02期
調查方式
- 走訪、問卷、個別交談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大眾傳媒與農村》 方曉紅著 全書以21年所展開的江蘇農村受眾調查、江蘇媒介調查、蘇南農村入戶訪談以及南京市城市受眾調查等四項調查資料為依據(jù),分別對蘇南農村受眾與大眾媒介、大眾媒介與蘇南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提供了1萬余個可供有關單位作為決策依據(jù)的數(shù)據(jù)。書中在“信息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關系”、“信息傳播對觀念變革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方曉紅的結論:“農村受眾是信息傳通領域的弱勢群體,農村受眾在信息資源的享受和利用方面、接收工具的擁有量方面、媒介消費時間方面、接受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表達意見的自我意識方面,均明顯弱于城市受眾,這是當前我國農村傳播所面臨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