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歌從武陵山上來——重慶黔江高爐號子調查報告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流傳在黔江區(qū)馬喇鎮(zhèn)的高爐號子是重慶市第二批市(?。┘壏俏镔|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是武陵山區(qū)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當地杰出的文化代表,對促進民族融合與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作為凝聚著當地勞動人民歷史記憶的文化樣式,具有重要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資料價值,對我們認識渝東南地區(qū)的社會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詳細介紹:
- 馬喇高爐號子是廣泛傳唱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重慶市黔江區(qū)武陵山區(qū)的勞動號子,又被當地群眾稱為“山號子”,隨著流傳區(qū)域的日漸狹窄,目前僅在馬喇鎮(zhèn)的高爐村和杉樹村還有人傳唱,其中又以高爐村的演唱隊伍最為齊整,所以名為“高爐號子”。如此這般的命名顯然不是其本來名稱,而是在項目申報重慶市級代表作名錄項目的過程中為突出地域性而出現(xiàn)的,雖然這個名稱反映了項目當下的傳承區(qū)域,但卻出現(xiàn)了與當地文化現(xiàn)狀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作為當地豐富的地域文化的一種,“山號子”是與“山歌”聯(lián)系緊密,而又與“平壩號子”相對應的文化事象,其山地文化的屬性令人聞名即知?!案郀t號子”的命名,強化著號子與高爐村這一行政地域概念的聯(lián)系;但另一方面,則使得號子本身與高山的聯(lián)系疏離了。在與傳承人的交談中,他們都是自稱唱的是“山號子”而非“高爐號子”,由此可見,“高爐號子”僅僅是政府對這一項目的命名而不是當地人的自我認知。隨著各級名錄的成功申報,“高爐號子”作為具有行政合法性的民間文化樣式的名稱,會不會取代當地“山號子”的自我稱謂。由此引發(fā)的思考是,在近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中,有多少這樣的更名行為?如果作更進一步的追問,如此這般的命名,究竟是使遺產更回歸民眾還是使得遺產與民眾日常生活、本土觀念的距離更遠? 伴隨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了號頭張柱陽家的吊腳樓。 張柱陽老人是典型的土家打扮,黑色對襟上衣,黑色頭帕,黑色長褲。他今年已經八十歲了,從小就跟著父親學唱號子,很早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號子頭。2006年,就是他率領的高爐號子表演隊參加黔江區(qū)舉辦的鄉(xiāng)村文化藝術節(jié),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對高爐號子的重視,隨著高爐號子成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老人也成了本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所以我們的訪談就以他為重點。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課題組擬通過實地調查,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完成黔江高爐號子的內容發(fā)掘和價值梳理,厘清該項目的傳承情況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基本概況。進而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申報的相關要求,完成黔江高爐號子國家級項目的申報材料編制和專題片制作。以申報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發(fā)掘、保護、弘揚和宣傳,同時促進渝東南地區(qū)土家族的文化認知和身份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發(fā)展。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作品嚴格按照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學理要求開展田野調查,通過參與觀察和當面訪談,清晰地梳理了黔江高爐號子的歷史、傳承、流變和現(xiàn)狀,并闡明了這一文化樣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同時,還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申報的要求完成了申報材料的撰寫以及專題片的拍攝、制作和剪輯,為項目傳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學材料。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作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著眼點,致力于武陵山區(qū)土家族世代傳承的高爐號子的歷史源流和傳承過程的梳理,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挖掘,對當地族群的文化認知和身份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的編制,有效推進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和普查保護,對促進民族團結以及落后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作品摘要
- 流傳在重慶市黔江區(qū)馬喇鎮(zhèn)的高爐號子是重慶市第二批市(?。┘壏俏镔|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是武陵山區(qū)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當地杰出的文化代表,對促進民族融合與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作為凝聚著當地勞動人民歷史記憶的文化樣式,具有重要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資料價值,對我們認識渝東南地區(qū)的社會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高爐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 重慶黔江高爐號子是重慶市第二批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流傳于重慶市黔江區(qū)馬喇鎮(zhèn),是武陵山區(qū)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樣式之一。受黔江區(qū)文化主管部門的委托,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承擔了該項目申報國家級代表作名錄的相關工作。此前在對黔江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普查的過程中,研究中心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田野資料。在此基礎上,2009年9月17日至9月19日,由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組成調查小組,赴黔江區(qū)對高爐號子項目進行了田野調查。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以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高爐號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申報書和專題片于2009年9月提交給重慶市黔江區(qū)民族文化館,經其驗收合格后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送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順利通過了專家的形式評審。
參考文獻
- [1]黔江縣志編撰委員會,黔江縣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2]編寫組編,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概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楊昌鑫,土家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4]牟延林,譚宏,劉壯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汪寧生,文化人類學調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英.拉-布朗著,夏建中譯,社會人類學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調查方式
- ■走訪 ■問卷 ■現(xiàn)場采訪 ■人員介紹 ■個別交談 ■圖片、照片 ■書報刊物 ■影視資料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2003年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的全新概念,伴隨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行動進程,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也才剛剛起步國外學者主要著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表述、保護和管理措施,以及針對具體的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等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概念的梳理和解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研究大多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約》作為起點,對《公約》背后所隱含的西方社會科學的演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深。 人類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重要支撐學科,在近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涌現(xiàn)了不少成果。人類學相關研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理論工具和方法論,同時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族群文化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 從目前國內的文獻檢索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對黔江高爐號子進行研究的論文或者專著。 參考文獻: [1]Harriet Deacon. 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 [2]Rex Nettleford. Migration,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Museum International,2004,40(5) [3]袁聯(lián)波,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秀山花燈,文藝爭鳴,2007(11) [4]姚祖恩,秀山花燈探源,中國民族,2006(5) [5]劉向陽,淺議秀山花燈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黃河之聲,2008(14) [6]美,克利福德、馬庫斯編,高丙中等譯,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 [7]美,維克多?特納,黃劍波等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