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項目名稱:
- 信息啟動與人格特質對大學生自殺傾向的影響
- 小類:
- 社會
- 簡介:
- 通過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探討自殺傾向的建立是受外部信息影響還是與內部穩(wěn)定特質有關,抑或是由內外因素共同決定。從而為自殺的預防及自殺心理干預提供點建議。
- 詳細介紹:
- 從網(wǎng)上搜取自殺性質圖片及中性圖片經(jīng)美圖軟件處理后作為刺激材料,招募曲阜師范大學學生60名(男22名,女38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采用2×2混合實驗設計,通過在e-prime2.0中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自殺性質的圖片和中性圖片的信息啟動后,測驗兩個組對自殺靶圖記憶的正確率與反應時,并用《大五人格問卷》對被試進行人格特質測驗。探討外部信息刺激和內部穩(wěn)定特質對大學生自殺傾向的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1)有自殺傾向的人會因自殺主題信息的影響下會使自己的自殺傾向加深。(2)有自殺傾向的人與無自殺傾向的人在適應性、利他性、道德感三個維度有顯著差異。利他性和道德感所反應的的人格特點在自殺傾向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3)對部分人來說,自殺是一種情結。
作品專業(yè)信息
撰寫目的和基本思路
- 通過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不同的信息啟動,對的60名大學生自殺傾向進行測驗,同時收集其人格特質以驗證在自殺觀念形成之前,是內在人格特質還是外部信息刺激導致了自殺傾向的建立。
科學性、先進性及獨特之處
- (1)在研究立腳點上的創(chuàng)新。本研究摒棄了前人總在自殺行為發(fā)生后展開因素探究的方法,將研究立腳點放在是什么因素是的被試選擇自殺力作為問題的解決手段上,從而對人的自殺行為做出有力的防范,力爭為將自殺行為扼殺在萌芽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 (2)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本研究摒棄前人普遍采用問卷和量表做研究的方法,采用實驗的方法測量被試無意識當中的自殺傾向和其真實的想法。
應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 自殺已經(jīng)成為自殺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公共性的問題。尤其成為中國15~34歲人群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探明自殺之原因,從根本上防微杜漸本身就是心理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值得我們去深究。
作品摘要
- 從網(wǎng)上搜取自殺性質圖片及中性圖片經(jīng)美圖軟件處理后作為刺激材料,招募曲阜師范大學學生60名(男22名,女38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采用2×2混合實驗設計,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自殺性質的圖片和中性圖片的信息啟動后,測驗兩個組對自殺靶圖記憶的正確率與反應時,并用《大五人格問卷》對被試進行人格特質測驗。探討外部信息刺激和內部穩(wěn)定特質對大學生自殺傾向的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1)有自殺傾向的人會因自殺主題信息的影響下會使自己的自殺傾向加深。(2)有自殺傾向的人與無自殺傾向的人在適應性、利他性、道德感三個維度有顯著差異。利他性和道德感所反應的的人格特點在自殺傾向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3)對部分人來說,自殺是一種情結。 關鍵詞 自殺傾向;信息啟動;人格特質
獲獎情況及評定結果
- 此作品為新近之作,還未參加過任何會議也未發(fā)表。
參考文獻
- [1]王黎君,費立鵬,黃正京,等.中國人群自殺死亡報告準確性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3,24(10):889-892. [2] 劉雁書、肖水源. 自殺事件的媒體報道對人群自殺行為的影響綜述.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5) [3] Stack S1Media Impacts on Suicid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93 findings . Soc Sci Quart, 2000, 81 (4) :957-70 [4]Maris, RW , Berman, JT et a.l Assessment and predicition ofsuicide——張宏宇、許燕.國內外認知取向的自殺心理學理論及簡評.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4) [5]Alan L. Berman et. Silverman[M].Washington,D.C.:AdolescentSuicideAssessmentand Intervention. 2006: 26-31
調查方式
- 問卷和實驗
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 在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自殺與內在人格特質有關:法國學者埃米爾?迪爾凱姆曾認為自殺行為發(fā)生在屬于完全或主要不健康的人身上,在這些人的個人性格中,或至少在很大一部分個人的性格中,有一種直接導致人去自殺的傾向[5]。我國自殺學者何兆雄等通過對許多自殺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者大多患有抑郁或其他情感性疾患,表現(xiàn)出人格適應不良、神經(jīng)質等特征[6] 。翟書濤的研究認為:自殺行為中人格障礙是一重要因素。人格是影響個性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在因素[7]。另外,有一些學者將自殺歸結為外在情境的影響。法國的社會學者圖爾干在經(jīng)典著作《自殺論》(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1897/1951)中主張自殺是由社會對個體的控制強或弱所引起的思想[8]。自《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后,由“維特效應”引起的自殺高潮以及對此的關注引發(fā)了對媒體報道而引發(fā)的自殺模仿(imitative suicide)行為的大量相關研究,20世紀70年代Motto及 Phillips等人采取準實驗首先明確證實了媒體自殺報道與其后人群自殺行為上升的關聯(lián)[9]。 Stack于2000年對電視與報紙報道引起的自殺行為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報紙引發(fā)的自殺效應更強[10]。但Kessler經(jīng)過研究指出只在電視上播出的報道并不能引起自殺模仿行為[111。證明自殺并不是由單因素決定的。 在對自殺研究更為廣泛的醫(yī)學界,不同分支領域的學者得出了不同結論:在精神醫(yī)學領域里更多地把自殺行為視為精神疾病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很多研究者認為90%的自殺者有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軸Ⅰ、軸Ⅱ障礙,情緒障礙、物質濫用障礙和品行障礙是與自殺有關的三種主要心理障礙 [12]。Alan L. Berman等通過對近年來精神病學領域關于自殺的研究進行元分析后認為后精神抑郁癥、物質濫用和企圖自殺的歷史,無望感,社會孤立,住院后惡化的病前的運作,最近損失或拒絕高水平的健康,有限的外部支持,家庭壓力或不穩(wěn)定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13]。 另外,在國外的神經(jīng)生物學界,大量的文獻證明,自殺與精神分裂癥有關。 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運用問卷法而且只將研究立腳點定位于自殺行為發(fā)生之后的因素探析,并沒有從預防角度做深入的研究。